儒家代表人物(「诸子百家」儒家及其代表性人物)

「诸子百家」儒家及其代表性人物

儒家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论语》、《孟子》、《荀子》

儒家是战国时期紧张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倡导“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德政”,器重品德伦理教导和人的本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系。

儒家重申教导的功效,以为重教养、轻刑罚是国度安宁、人民富有幸福的必经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举行教导,使举国上下都成为品德崇高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号令规复“周礼”,并以为“周礼”是完成抱负政治的抱负大路。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紧张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孟子的头脑主要是“民贵君轻”,倡导统治者实行“德政”,在对天性的叙述上,他以为天性本善,提出“性善论 ”,与荀子的“性恶论”判然不同,荀子之以是提出天性本恶,也是战国时期社会分歧愈加尖利的体现。

代表人物:

孔子、孟子、荀卿、董仲舒、二程、朱熹、王守仁。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本籍宋国栗(今河南商丘市夏邑县)。据史记所说,他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年七十三。他是儒家的始创人物,被后代尊为“万世师表”,也被称为“贤人”。

孔子周游列国,先后到了卫、陈、蔡、楚、宋等国,宣扬其政治志向,但皆不得要领。孔子不克不及伸展本人的志向,意气低沉,遂前往鲁国,是为鲁哀公十一年,孔子已六十八岁。自此今后,他潜心讲学和著书,在此其间与弟子重新编订了《五经》和撰写《春秋》,为的是要纪录春秋年代所产生的大事,阐发儒家的代价观。其终身主要奉献在于,奠基了教导的基本,他在政治上接纳保守主义,主张规复西周礼乐制度;但在教导上发起“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这些灵识的启示式教导办法,以及他关于头脑范畴的创始性看法直接的促进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这一文明壮盛征象的构成。

五年后,孔子去世,终年七十三岁。及后弟子们将教师终身的话语,去芜存菁地摘录下去,编成《论语》,是孔子的“言行录”,具有较高的文学代价,是儒家学说的必读经典。

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人。生于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卒于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他是孔子的孙子思的再传弟子,也是孔子今后的儒家大师。

孟子在母亲的教导下,勤奋念书,学成今后以孔子的承继者自任,招收弟子,并且游历列国,宣扬“德政”、“蛮横”的主张,倡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到过齐、宋、鲁、滕、梁等国,见过梁惠王,齐宣王等君主。固然遭到了尊崇跟冷遇,但是由于被以为头脑保守,不合事先潮水,又没有取得重用,仅有滕文公以前试图推行他的政治主张。

到了晚年,孟子回乡讲学,和他的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从事著书的事情,写成了“孟子”七篇。它的篇目是: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以及专心。由于每篇的分量很多,又分红上、下两篇,因此全书共有十四卷。孟子的言论和遗址差不多都保存在这七篇之中。

荀子

荀子,名况,字卿,赵国郇邑(今山西安泽)人,生于周郝王二年(公元前313年),卒于秦始皇九年(公元前235年),战国终期出名头脑家、教导家。关于荀子的纪录很少,并且颇有相差。荀子是继孔子、孟子今后最大的儒学的。他的头脑纪录于《荀子》一书中,对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荀子以前游历燕、齐、楚、秦赵多国,仍任兰陵令(今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兰陵镇),家居兰陵至死。

在兰陵时荀子开头教书与写书,出名的韩非和李斯就是他这时分的学生,他也在这段时间完成他的代表作品-《荀子》。荀子虽是儒家之承继人,但他并没有乱来地将儒家学说通盘吸收。反之,荀子将儒家学说意会贯穿、加以发扬,提出了“性本恶”等影响后代深远的学说。

图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接洽删除)

泉源:古典文学网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