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世界小篮球运动开始萌芽,1968年成立国际小篮球委员会,开展和研究小篮球运动,各世界篮球强国非常重视小篮球运动(12岁以及以下儿童少年)的普及工作。他们每年组织小篮球比赛、夏令营等各种活动。
从儿童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来看,成人篮球的场地与器材势必与他(她)们的运动承受能力不符。儿童少年要进行成人形式的篮球运动,所承受的负荷要比成人高出2-3倍。国际小篮球委员会秘书长肯尼思·查利斯在国际小篮球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作工作报告时指出:“使用更小型的器械,让更小的孩子们参加比赛。”这无疑将对世界小篮球运动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1973年,我国实行的“儿童篮球”除篮球本身按原规格以外,关于场地设备的规格,均未能在实践中推行,完全由成人场地设备替代,从本质上看仍然是成人篮球,而非“儿童篮球”。
小篮球运动之“小”,不仅表现在器材和场地方面,还要符合儿童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体现在运动量与强度等方面。
首先是球员年龄小。小篮球比赛是为少年儿童设置的比赛,因此对参赛孩子的年龄有一定限制,12周岁及以下的男孩和女孩可以报名参赛,比赛分为8岁(U8)、10岁(U10)和12岁(U12)三个级别。
其次是比赛场地小。标准的成人篮球5对5比赛场地尺寸为28米x15米,小篮球比赛可以使用这个尺寸的场地,但同时小篮球规则也允许场地按比例缩小,最小可以到12米x7米,这比成人场地的一半还要小一些。场地缩小的初衷是考虑到较长的跑动和传球距离可能会给生长发育中的孩子们造成困难,降低比赛的流畅性,甚至会影响孩子对篮球的兴趣。
最重要的“小”体现在器材尺寸小。成人比赛球篮的高度是3.05米,小篮球最高只有2.75米,少了30厘米;U10和U8的球篮则更低,分别是2.60米和2.35米。还可以有更低的1.80米以下的球篮,适合幼儿园的孩子。相应的,篮板尺寸也进行了缩小,一般为1.2米宽,0.9米高。
此外小篮球的比赛用球也小,U12和U10用的是5号球,周长为69-71厘米,重量在470-500克之间。U8的比赛用球为4号球,周长为62-66厘米,重量在430-460克。而标准的成人男子用球是7号球,4号球大约只有7号球的三分之二大小。
FIBA明确规定了小篮球运动中提倡和反对的行为,提倡行为:以快乐为主、传授规则、更换装备、改变规则、学习尊重、改变队员的场地与数量、以不同的方式计分。
反对行为:不要发号施令、不要只教孩子们去赢、不要打区域防守、不要犯满离场、不要将孩子们当做成年人一样教导、不要只打篮球。
儿童、少年篮球训练营对年轻运动员来说是一种积极的体验,但是如果超出了上述指导准则,需要设法让少年运动员尝试篮球以外的其他活动,或者在训练营结束后,一定为年轻运动员提供额外的休息时间,使机体得到充分恢复。
值得注意的是,经考证参加多种运动不应被视为影响篮球技能增长的障碍,早期运动项目专业化并不是产生精英运动表现的必要条件,成绩达到最高水平的运动员在年轻时参加多项运动的可能性更大。对于篮球运动而言,篮球专项训练至少推迟到14岁(美国《青少年篮球运动指南》提出),世界级的运动员往往会把单项运动的专业训练推迟到16岁或更晚。
姚明提出的“小篮球”计划,认为培养专业篮球运动员既要“从娃娃抓起”,也不能与篮球教育隔绝。与传统的“重点选拔培养”模式相比,“小篮球”计划强调较为普遍的参与理念,旨在培养更多孩子对篮球、对体育的兴趣,最终将专业体育与教育融为一体。相比传统的重点培养选拔机制,推行上述新的理念和模式,将使专业体育人才供给在数量和质量大幅提高。
“体教融合”机制对青少年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快乐成长,有着更重要的意义。对低年级阶段的学生,在满足其知识需求的基础上,应更加关注兴趣的满足。而对球类体育的兴趣,原本就出自孩子的天性。
在这个阶段,如果只重视竞技目标,对一些“苗子”进行较大强度的专业性训练,而不是出于满足兴趣需要的“玩球”,其实是对孩子天性的不尊重,而且还忽视大多数学生的初级专业性教育与锻炼习惯培养需求。这个问题,到了该反思的时候。
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的一部分,但也有不同于社会上的大众健身体育活动的地方。学校有条件按照专业的教育方案引导培养学生,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开展既满足兴趣需求,又符合专业方向、培养专业素养的体育活动。
竞技体育应建立在国民体育的群众基础之上,不仅是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等各种体育项目,都需要建立“体教融合”机制,扩大群众体育基础,反过来为竞技体育输送人才。在小学,以6~12岁的青少年为培养对象的“体教融合”方案,不仅要有“小篮球”,还应有更多的“小体育”。
天唯明星篮球训练营,致力于青少年篮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