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为什么中国足球现在这么好(宋秀平:为什么中国成为世界足球发源地?)
备受瞩目的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决赛就在今晚了!可你知道世界足球发源地在哪里吗?2004年国际足联认定足球起源于中国,还因为从有文字记载开始,虽然朝代更迭,但是蹴鞠始终有相应的记录,且在两千余年的传承过程中,其比赛规则、技巧、场地、器材、运动员、裁判、赛制等均已成型。
蹴鞠纹瓷枕 摄影 张浪
中新社记者:两千余年来,蹴鞠运动发生了哪些变化?
宋秀平:中国古代的蹴鞠运动最早见于文字记载为《战国策》和《史记》。《战国策·齐策》记载:苏秦出使齐国,对齐宣王说:“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 《史记·苏秦列传》也有类似记载,苏秦对齐宣王说:临淄城就有七万户,人民富庶殷实,其民无不以“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为乐。《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也记述了项处虽患重病仍不遵医嘱继续外出蹴鞠,结果不治身亡。
两汉时期蹴鞠运动风靡。“球迷皇帝”汉高祖刘邦登基不久,就在皇宫内建造了足球场,即“鞠域”,踏鞠之域。敦煌马圈湾烽燧遗址的西汉墓曾出土了疑似蹴鞠之鞠。
不过汉代所踢之鞠为实心球。一种鞠以毛纤纠结而成,适合女子在鼓乐伴奏下进行以脚、膝、肩、头等部位控球的技术表演。另一种鞠外用皮革内实以毛草,较为结实,竞技性强。后者之鞠可在练兵中使用。刘向《别录》中记载:“踏鞠,兵势也”。
史学家班固也把古代蹴鞠列为兵家技巧类,《汉书·卫青霍去病列传》记载了“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蹋鞠也”,可见踏鞠也是士兵训练的手段,培养人的力量、速度、耐力以及士卒之间相互合作。
东晋南北朝时期蹴鞠运动逐渐衰落,文献典籍记载较少。但唐代“充气”鞠开始出现,极大增强了蹴鞠的趣味性,使其技术和规则产生革命性变化。这种“充气”鞠外包皮革,用猪或者牛的膀胱做内胆,可以踢得更高。这才有了王维《寒食城东即事》所描述的“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的场景。
唐代蹴鞠球门设在两根三丈高的竹竿上,中间的球门叫“风流眼”,所谓“络网为门以度球”。两汉时期蹴鞠每队为6人,而唐代蹴鞠上场人数更多,每队12或16人,左右两队以球衣颜色进行区分。唐代蹴鞠比之汉代在身体对抗方面退步极大,军队训练的功能慢慢退居次要地位,但对射门精准度和个人技术要求更高。
成都体育学院博物馆展示的古代蹴鞠“球门” 摄影 张浪
此外,唐代开始有了女子蹴鞠,女子蹴鞠的踢法不用球门,以踢高、踢出花样为能事,称为“白打”。唐代康骈所著《剧谈录》,便记载了女子在街上与少年接球。
宋代是中国古代蹴鞠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蹴鞠不仅在宫廷和民间广泛开展,具备成熟规则,还出现了宫廷专业球队和社会性的蹴鞠团体。宋代礼仪中规定,朝廷有大的喜庆宴会,要有蹴鞠表演。宋代社会还出现了专门靠蹴鞠技艺维持生活的蹴鞠艺人。
最近正在四川博物院举行的“高山仰止 回望东坡——苏轼主题文物特展”中专门陈列了北宋时期蹴鞠相关文物。曾做过苏轼文书的高俅就是蹴鞠高手。《水浒全传》描写高俅给宋徽宗表演踢球时“那气球似膘胶一样粘在身上”,这就是指用头、肩、背、胸、膝、腿、脚等不同的一套的踢技,使“球终日不坠”。由此看来,宋代的足球,由射门比准已向灵巧和控制球技术方面发展。
抱鞠童子俑(宋) 摄影 张浪
明代蹴鞠的方式仍承宋代以单球门的比赛和无球门的“白打”两类。但因市民阶层渐成蹴鞠运动的主体,因而踢法简单、场地要求不高、娱乐性强且适合于民间庭院和街道里弄的“白打”更受欢迎,成为明代主要的蹴鞠形式。
清代随着统治阶层文化习俗和社会时尚的变化,蹴鞠式微。清中叶后,有关蹴鞠的记载几乎绝迹,反映出这项流传两千年的古代体育项目的日渐衰亡。
中新社记者:世界上最早的足球规则由谁制定?最早的足球俱乐部产生于什么时候?
宋秀平:东汉李尤所著的《鞠城铭》,被现代学者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足球规则”论述。《鞠城铭》虽然只有48个字,却言简意赅地记述了蹴鞠运动中比赛器材、场地形制、竞赛规则、运动员、裁判的基本要求。
宋代蹴鞠的一个重要发展标志是在汴京、临安等大城市出现了类似现代体育俱乐部性质的体育组织——齐云社,又称圆社,这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最早的“足球俱乐部”。
成都体育学院复原的“齐云社”蹴鞠场景 摄影 张浪
在当时有“不入圆社会,到老不风流”之说。宋代的齐云社没有严格的身份限制,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只要喜欢踢球并遵守“齐云社规”者皆可加入。如果你在宋代是一个非常时尚的人,那么你一定是齐云社的会员。
北宋开封府还有北宋皇家筑球军,苏述、孟宣都是非常有名的球头。同时南宋临安皇家筑球军球头陆宝、张俊、李正。民间还有类似于今天梅西、C罗这样非常有名的球星,如范老儿、黄如意等。
宋代设有一种类似于今天足球通级赛的赛事,叫“山岳正赛”,用来评选当时最有水平的蹴鞠运动员,在每年祭祀的时候举行。如果通过比赛,球员还会得到证书。
宋代蹴鞠有很多规矩。其中,无论是拜师还是比赛,都得先拜祖师——清源妙道真君,俗称二郎神。中国古代并没有二郎神会踢蹴鞠的记载,所以有研究者推测,可能是蹴鞠技巧千变万化,和二郎神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一样,所以将其推作祖师爷。
中新社记者:以蹴鞠为代表的中华传统体育文化有哪些特征?
宋秀平:虽然“体育”“运动”“竞技”这些词汇来自近代西方,但作为人类追求进取、刚健、健康、娱乐和积极生活方式的体育文化,却贯穿于中华民族悠久绵长的历史。
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系指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创造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形态,包括了中华传统体育精神、思想、伦理及其实践方式,也是世界体育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和灿烂篇章。
中华传统体育文化是一个相对性概念,与产生形成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体育文化相对应,它产生并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具有自身的形成发展源流、思想文化基因和项目活动特色,由此而成为自身“传统性”本质。在现代中国和现代文明背景中,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传统性”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根据现代社会的需要和现代文明的要求被重构,由此具备“现代性”而成为中国现代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中华传统体育文化其具体实践行为后面,都有特定的思想、精神、理论为基础与支撑。中华传统体育文化崇尚公平正义、礼义廉耻,重视教化育人、和谐谦让。如东汉李尤《鞠城铭》就强调“建长立平,其例有常。不以亲疏,不有阿私。端心平意,莫怨其非。鞠政由然,况乎执机”。明代《蹴鞠谱》有“十紧要”:“要和气,要信实,要志诚,要行止,要温良,要朋友,要尊重,要谦让,要礼法,要精神。”总体而言,中华传统体育文化重视教化礼仪,偏重非直接对抗的、相对低烈度的运动形态。这与古希腊体育和西方近代竞技运动有较大差别。
中华传统体育文化是由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创造的宝贵文化遗产,但在历史长河中却有不同的实践和传承主体。蹴鞠、投壶、捶丸等在历史上主要是汉族的体育活动;射柳是古代鲜卑、契丹、女真等游牧民族中盛行的体育活动;“蒙古三技”(骑马、摔跤、射箭)是蒙古族的传统体育文化;而冰嬉、布库则是满族的民族传统体育。正是历史上多民族体育文化的创新、交流、融合,才构成了当今丰富灿烂的中华传统体育文化。
来源:中国国家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