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会作为全球体育顶级峰会的地位毋庸置疑,但其缺乏变通、条框颇多的组织规则,却与如今利字当头的职业足球格格不入。过去的一百年中,奥运会和现代足球都成长起来,但前者多为赛事扩容,却未向后者在竞赛规则、组织体系和市场化运作上天翻地覆,并衍生出了世界杯、欧洲杯、冠军联赛等顶级赛事。作为两者唯一交集的奥运会足球却门庭冷落,一块奥运会足球金牌往往是青年级别赛事佼佼者成年前的最后一块蛋糕,抑或是力求职业生涯功德圆满的老将们的谢幕演出(巴西可能是例外),与价值连城的其他奥运项目金牌相比,着实有些凄惨,究竟为什么,让这颗本该是王冠上明珠的赛事成为了豪门竞相排斥的鸡肋?
英国被称为现代足球之父,在19世纪末就已经出现了足总杯,联赛以及英格兰联赛和苏格兰之间的比赛,但杯赛和联赛注定了其局限性,再怎么发展也不能成为全世界的赛事。最初在这方面起到组织作用是奥运会,1896年,希腊雅典举办了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但当时只有九个比赛项目,现代足球并没有出现在这届奥运会上。1900年在法国巴黎举行的第二届奥运会上,足球终于进入了世界级赛事的范围。但是这届奥运会上的足球比赛只是表演项目——参赛的是三支俱乐部球队。就世界足球的历史来说,这时的奥运会足球比赛,只能堪称为“史前时代”,这不仅仅是因为当时的赛制混乱,参赛球队不具备代表性,更重要的是,在足球比赛进入奥运会的时候,国际足联甚至还没有成立。
在国际足联于1904年5月成立之后。虽然仅是一个年收入只有三位数的非盈利机构,但其对于足球赛事的组织作用已经开始显现了出来,这种情况体现在了1908年的英国伦敦第四届奥运会上,足球比赛虽然是这届奥运会的一部分,但由于有当时成立不久的国际足联亲自领导,加上又是在现代足球的故乡英格兰进行,因此从比赛档次和组织规模上都有了很大提高。
在此之后,奥运会足球比赛进入正轨,从历史上看,这时的奥运会足球绝对是此后世界杯的“前辈”,毕竟世界杯要比奥运会晚出现了30年,可以说此后的世界杯能够独自走上台面,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奥运会足球比赛的成功举办。不仅如此,有幸承办并获得有史以来第一届世界杯,乌拉圭获得这样的历史殊荣以及世界杯历史上的独特地位,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他们是1924和1928年两届奥运会足球比赛的冠军。换句话说,在首届世界杯的争夺过程中,要想获得承办资格,竟然要取决于该国在奥运会足球上的表现。
首届世界杯冠军乌拉圭
1930年,国际足联独立创办的第一届世界杯在乌拉圭举行,从此世界足球进入了奥运会足球比赛和世界杯双轨进行的时代。在这个时期,两项赛事并列为世界上规模和影响力最大、参赛水平最高的国际足球赛事,从整体上看是不分伯仲的,但它们的细微之处,在这两项赛事并立的最初阶段就显现了出来。
二者的差异性
首先是举办频率,从1928年到1948年,整整20年间奥运会只举办了两届,一次是没有足球比赛的洛杉矶奥运会,另外一次则是1936年的德国柏林。相比之下,世界杯虽然作为新生的国际赛事,但从1930年杯赛创办至1950年的巴西世界杯,却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世界杯从赛事频率和密度上很好地填补了足球“档期”的空白,分流了原本属于奥运会的受众群体。
1934年世界杯冠军意大利阵中的梅阿查
再在来说举办思路,乌拉圭举办的第一届世界杯,不经意间开创了日后影响最大的足球赛事,同时也不经意间让其与奥运会的对比中出现了很多亮点。众所周知,当时的乌拉圭足球水平确实一流,但就其国家而言,只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甚至可以说是比较落后的国家,这种情况日后也影响非常深远,此后1950年在巴西、1962年在智利、1970年和1986年在墨西哥、1978年的阿根廷,即便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上述国家也都属于国际社会的欠发达国家。相比之下,奥运会的主办城市就“势利”得多,从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开始后的若干届奥运会主办城市中,除了雅典稍逊之外,其余无一不是欧美发达国家的城市甚至首都。虽然造成这种势利的现象背后,是因为两项赛事对东道主的要求不同,世界杯纯粹是足球赛事,因此需要的客观物质条件相对于项目众多,甚至包含水上项目的奥运会主场城市要简单得多,所以对国家发达程度没有太多要求。
随着经济收益的这根杠杆而出现,让世界杯和奥运会足球在发展道路上愈行愈远。
上世纪80年代可以说是奥林匹克运动在二战后的最低谷,盖因这个时期,奥林匹克运动成为了政治工具。首先是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由于此前一年苏联入侵阿富汗,西方国家从而宣布抵制莫斯科奥运会,当届奥运会从而变成了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的内战,四年之后的美国洛杉矶奥运会,东欧阵营则集体缺席这届奥运会,进行了报复。
不过,这个阶段的奥运会出现了科技的飞跃,尤其是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开创了商业化思路办奥运的先河。在此之前,奥运会更多是各国政府的“形象工程”,体现的是主办国的国力,所以这届奥运会具有划时代意义。此时的国际足联已经意识到这样的市场机遇,其实早在1982年的西班牙世界杯期间,国际足联已经萌生了这种想法,但西班牙的国力与强大的美国相比,显然不足以满足国际足联的实验要求,此后的1986年墨西哥世界杯更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在两大国际赛事之外,国际足球开始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意大利足协率先开放了自己的外援限制,意甲联赛逐渐成为全世界范围内高水平足球外援的殿堂,被称为“小世界杯”,同时随着卫星转播足球赛事的广泛使用,使得足球的商业渗透具备了物质基础,而这个时期的足球明星基冈、普拉蒂尼乃至马拉多纳和荷兰三剑客的形象得到了全世界的推广,更加深入人心,也更具备商业开发的潜力。
普拉蒂尼和博涅克
就这个阶段的两大赛事对比而论,他们都对自身的商业开发潜力以及外界的世界足球发展趋势有所了解。但两者此时基本都处于摸索阶段,还没有进入真正的发力阶段,这一阶段二者还在酝酿,还属于一个瞄准市场的蛰伏阶段。
1992,全面反超
1988年奥运会是对于奥运会影响最大的一次赛事,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从本届奥运会开始,奥运会放开了对职业运动员的限制,职业运动员才开始真正进入奥运会比赛中。美国男篮在四年之后的巴塞罗那奥运会上启用了梦一队,这些NBA大牌球星的锋芒掩盖了足球职业运动员的入围。
星光熠熠的梦之队
而在之前的赛事组织规定中,奥运会的参赛球员必须是业余球员,职业球员是不能参赛的,这一点西方国家不占优势。东欧社会主义阵营虽然也拥有一些叱咤风云的足球俱乐部,但其体制是专业体制,而不是市场经济体制,所以球员们不属于职业球员的范畴,那些效力于迪纳摩、陆军、红星等等东欧常见球队的球员可能是现役军人、警察,甚至还有内务部军衔的。这些现役军人与职业球员们在参赛资格不受限制的世界杯比赛中,就显得没有那么灵光了,西方的职业球员此时也许在潜意识里也产生了价值取向的分立,把能够参加并代表该国足球真正水平的世界杯看成是最重要的,而把奥运会的金牌看成重在参与。
苏联队
虽然在时任国际足联主席阿维兰热的强烈干预下,国际足联从1992年奥运会开始规定,职业球员可以参加奥运会足球比赛,但年龄限制为23周岁以下。四年之后又补充了允许超龄球员参加,但不能超过三人的规定。国际足联以此完成了一箭双雕,即一方面完成了自己从少年队一直到成年队的所有成年队比赛的布局,同时也借此机会抢走了国际奥运会的风头。众所周知,将大量超过23岁的成年球员排除在奥运会之外,其实相比过去只能由业余球员参加所带来的改变,以及对球迷的吸引实在有限,实际上是将奥运会变得为自己“所用”。国际奥委会当然对国际足联的这个规定再明白不过,但奥运会是全世界规模最大的综合性体育赛事,足球并不是其“主打产品”。因此也就默许。
08年的那支阿根廷国奥绝对称得上风华绝代,
巴塞罗那奥运会结束两年后,世界杯在美国举行,虽然足球并不是美国人的首选运动,但商业运作所带来的新鲜感以及东道主的黑马表现还是让这届杯赛非常成功。对于参加过这届杯赛的欧洲球员来说,最痛苦的一点就是热,因为比赛多安排在中午进行,兼顾到与美国有着几个小时时差的欧洲观众的收看需要,也就是说,这样安排比赛时间的目的只有一个——商业开发,而市场也确实没有辜负国际足联和东道主的良苦用心,双方都借此机会赚了个盆满钵满。
1996年,国际奥委会利用美国亚特兰大奥运会也尝试了一不错的商业运作,与单纯的世界杯相比,奥运会的参与国家更多,参与运动员更多,涉及项目更多,可开发的商业资源也更广阔。但有利也有弊,即其项目过多,转播时间过长,也势必造成其商业资源相对更加分散。世界杯则恰恰相反,虽然1998年扩军后只有32个国家能够入围决赛圈,但毕竟代表的是世界最高水平的足球赛事,相对更为集中,而且作为一个独立的商业品牌运作,从资源集中以及转播投入上都更有利于整合,这一点是奥运会不能比拟的。
1998年世界杯来到了法国,商业运作更加成熟,帅气的贝克汉姆,出色的罗纳尔多和齐达内,此外还有巴乔、巴蒂、博格坎普,可以说是集中了所有的票房号召力,经过法国CANAL+集团的精心包装,华美的电视转播画面,使得这届世界杯成为了国际足联大规模商业盈利的开始。
1992年不仅是国际足联旗下的世界杯全面与国际奥委会旗下的奥运会足球比赛抗衡的开始。同时也是世界职业联赛发展的分水岭。就是在这一年,英格兰超级联赛正式启动,时至今日,这项赛日仅每年380场,比赛的转播费用就高达9亿英镑,在此带动之下,欧洲杯冠军联赛以及各国联赛都群起效仿,这些成功的商业运作与世界杯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正是在这样的市场氛围中,国际足联的收入屡创新高。
额,项目这一项好像标反了
总之,从1992年至今,伴随着奥运会足球比赛和世界杯在市场定位以及开发运作上的差别,使得世界杯在与奥运会足球比赛并行70多年之后,终于超过了比自己起步晚30年的竞争对手。
本届奥运会足球最大牌球员:西班牙国奥佩德里
(本文所述均为男足,对于商业化尝试屡次失败仍以半职业姿态出现的女足而言,奥运会还是不限参赛年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