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世界杯落幕仅剩两场比赛,其中一场是注定没多少人关注的三、四名决赛。
足球世界信奉成王败寇,亚军都不会得到丝毫的怜悯,更遑论两支在半决赛就已落败的球队,而且还是克罗地亚和摩洛哥这两支“流量”明显不足的球队。
然而纵观1978年以来的各届世界杯,如果以进球数判定精彩程度的话,三、四名决赛向来比决赛更为精彩,双方总计打进5球的场次一点都不少。
比动辄1-0取胜夺冠的决赛,显然要刺激得多。
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也不复杂。
三、四名决赛并不涉及到太多的结果和意义,第三和第四名没有明显的实质性区别,所以在教练和球员看来,反倒可以更为轻松、大胆地对待这场比赛。
除此之外,三、四名决赛通常也会成为一些此前没有参赛的替补、年轻球员的舞台,而这些球员的登场也意味着原有战术体系的松动,自然也更容易导致进球的出现。
所以,将三、四名决赛视为决赛前一道美味的前菜的话,还是非常恰当的,不管是场上的参与者,还是场边的参观者,大家都可以抱持着轻松的心情。
只不过,克罗地亚和摩洛哥这两支球队能否奉上一道进球众多的“前菜”,确实需要打上一个问号。
6场比赛打完,克罗地亚和摩洛哥的进球数确实不多。
其中,克罗地亚打进了6球,和早已到家的德国队一同并列第8名。至于摩洛哥,比他们还少了1粒,和他们一同并列的更是塞尔维亚、瑞士、塞内加尔这样的队伍。
反倒是在防守上,这两只球队都做得相当不错。半决赛之前,最为令人称道的就是摩洛哥的防守,即便算上点球大战,5场比赛仅丢一球,而且还是自己的乌龙球所致。
而克罗地亚这边,半决赛之前只是让加拿大、日本和巴西在自己的身上各收获到了1粒进球。
只不过面对阿根廷和法国队,两支球队的防守都遭到了沉重的打击。
所以如果在三、四名决赛上要打出一场精彩的比赛,对于克罗地亚和摩洛哥来说,还是有一点难度的。
作为同为F组的两支球队,大家在小组赛就已经打过一次照面了。小组赛首轮,两支球队就以0-0收场,全场只打出了13脚射门,其中4脚射正。
最好的一次机会来自于克罗地亚捕捉摩洛哥的后场失误,门前包抄被布努扑出:
这场0-0的闷平之后,两支球队都踏上了各自的征程。
摩洛哥拿下了虚假强大的比利时和缺乏谋略的加拿大,进入淘汰赛之后,凭借顽强的防守和有力的反击,淘汰了伊比利亚群岛的两支强队。
克罗地亚则一路都呈现磕磕绊绊的态势,这不仅体现在他们在小组赛最后一场,凭借卢卡库的惊人表现才得以小组出线,而且也是凭借巴西自身的糟糕表现,才得以将比赛拖入加时和点球大战。
和摩洛哥相比,克罗地亚确实有着更多的经验,但他们进入四强的过程显然有着更多的运气因素的加持。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三、四名决赛场上的摩洛哥,可以试着更为大胆一些。
整个进入四强的过程中,与其说摩洛哥最过硬的本事是防守,不如说是他们的穿出和推进能力。凭借阿姆拉巴特、欧纳希的出球和带球,以及齐耶赫和鲍法尔在边路用逆足联系弱侧的能力,摩洛哥总能让自己不被对手围困,陷入长时间防守的状态:
虽然这些穿出和推进,大部分都没能收获进球,但却实实在在地消耗了对手,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就使得对手单次进攻输出威胁的程度愈发不足。
在很大程度上,这才是摩洛哥在战术上最为亮眼的地方。
而之所以无法提高自己的进攻效率,主要还是在于锋线能力。
虽然恩-内斯里在对阵葡萄牙的时候,打进了这样一粒相当有压制力的进球:
但他本身是难以承担单前锋重任的。
职业生涯以来,恩-内斯里单赛季进球数达到两位数的时候屈指可数,唯一一次过硬表现,是在2020-21赛季,他在52场比赛里打进了24球。
那个赛季,恩-内斯里的表现之所以非常出色,主要在于洛佩特吉打造的不对称结构,右边路同样有一名左脚球员——苏索,而在左边路,是其实有前锋能力的奥坎波斯在打。
更何况,替补席上还有大中锋吕克-德容随时准备登场。
所以,那个赛季的塞维利亚看似是433结构,实际上是不对称的442结构。
球权和球路整体向右侧倾斜,苏索在强力支援下负责最后一传,从而在门前形成恩-内斯里和奥坎波斯双鬼拍门的效果。
上赛季初,塞维利亚就在对阵西班牙人的这场比赛,打进了一粒套路明显的进球,整个过程中,奥坎波斯和霍尔丹合力完成横向调动:
苏索吸引防守,为后上的纳瓦斯提供空间和球权,后者轻松送出传中,恩-内斯里包抄得手,即便他错失机会,身后还有赶到位置的霍尔丹:
在这样的套路下,恩-内斯里的优势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一路走来,虽然摩洛哥得到了外界的称赞,但也有不少质疑他们战术过于保守的声音,在此之前,雷格拉吉只能通过新闻发布会上为自己辩解。
但是,嘴上说的注定比不过脚下做的。
所以,如果想在三、四名决赛上证明自己和球员并不是只会防守反击,雷格拉吉可以学习塞维利亚,给恩-内斯里找一个更能冲击禁区的帮手。
鉴于鲍法尔的重要作用,他或许不能就此被替换,可以考虑更换中场的的阿马拉,让鲍法尔打到三中场偏左的位置,这样既能继续容纳表现出色的阿姆拉巴特和欧纳希,鲍法尔在左路可以继续用逆足联系弱侧。
如果潜在的帮手,比如哈默德或谢迪拉,承担不了边路的战术职责,也可以考虑让恩-内斯里打到左边路,以此形成双前锋的态势。
只不过这样一来,摩洛哥的防守注定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和摩洛哥类似的是,本届世界杯的克罗地亚进攻能力也略显不足。
这主要体现在曼朱基奇退役,雷比齐未进大名单的情况下,克罗地亚的前锋明显偏向小型化,比如克拉马里奇、利瓦亚、奥尔西奇这样的类型。
更不用说主教练还会让帕萨利奇、弗拉西奇这样的球员去打一侧的边锋了。
这就意味着他们必须要和队友靠近,从而凑出一个前锋的能力来打开局部的空间,就像对阵摩洛哥的小组赛时,克拉马里奇拉边和佩里西奇形成配合和传中:
这个时候想让远端的球员在对手的重重防守下抢到落点、形成射门,这就比较困难了。
而在体型上可以算作大前锋的佩特科维奇、布季米尔等球员,明显能力不足,达利奇也很少在首发中使用他们。
在这种情况下,克罗地亚通常采用的就是中场前插,比如莫德里奇、科瓦契奇用自己的带球和传球,在局部策动进攻,比如像对阵阿根廷时,丢球前的这次进攻:
然而考虑到莫德里奇的年龄,以及两人上去之后,中场位置更为空虚的情况,所以在实际运转中,克罗地亚的中场前插始终是在走钢丝,稍有不慎就可能会暴露自身的问题。
对于克罗地亚来说,想要加强进攻,确实是个比较大的难题。
从这个角度来说,佩特科维奇或布季米尔虽然能力不足,但的确符合克罗地亚其余球员的特点。
你不能指望佩里西奇还能像四年前一样风驰电掣,能够送出传中就是一个不错的结果,这个时候中路需要有一个中锋形成威胁;你也不能指望克拉马里奇等人一对一吃掉对手,能够和队友打出进攻威胁就很好了,这个时候中路也需要有一个中锋形成策应。
所以克罗地亚还是需要一个中锋,这样一来,身边的队友,包括身后的中场才能形成更大的威胁,球队的攻守之间才能找到一个适合的中间点。
而且和摩洛哥不同的是,这样一个顶在最前面的单中锋,并不会影响太多的防守质量。
三、四名决赛,本身就缺乏一定的战意。
当然了,对于这两支球队来说,并不排除他们都很想要击败对手,拿到第三名,只不过即便拿到,也没有太大的意义。
与其如此,莫不如让更多此前没有机会的替补球员感受一下世界杯的氛围,教练也可以借此机会展现自己战术中不为人知的另一面,让大家看看他们并不全是因为运气和保守,走到四强的位置的。
如此行事,球迷们就可以在势必胶着的决赛之前,欣赏到一场精彩刺激的三、四名决赛。
毕竟下次再相见,又将是在遥远的四年之后。